人文历史

略萨:一个拉美老男人的生活拼图

来源:未知2013-08-30 14:56您是第位阅读者标签:略萨,拉美,文学

豆瓣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得奖者之后,有记者给略萨打去电话:

记者:喂您好,请问是略萨先生吗?

略萨:我是,您请说。

记者:我们是《××商报》!我们独家第一时间通知您,您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恭喜您!!

略萨:哦。没别的事儿了吧,没别的事儿挂了啊!

略萨回头跟老伴儿说:这奖我真没得过?

这个被人遗忘多年的老头得奖了,这绝对是个冷门。大家原本都以为,他老早就已经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对世界而言,他是如此熟悉又陌生。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老早就把他推向了世界,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在他成为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诺贝尔官网统计表明,只有不到一半受调查者未读过他的作品。一位英国书店雇员在微博上写道:今年的诺奖得主大家都认识,英国书店大松了一口气。

多年前的爆炸已经渐渐冷却,这个名叫略萨的老头,几乎拿到了所有西班牙语的文学奖项,然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他,却从未染指。他曾经在接受埃菲社采访时调侃道:我做好了一切必要的预防,以备他们到死也不给我(这个奖)。

前几年,在马德里的一次书展专门邀请略萨到场签售。当天,现场排起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队伍,签售台前却站着一个三流电视台的美女主播。不远处,标注着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签售台像座荒芜的院落,鲜有人问津。最后,那个女主持人却因为剽窃被逮捕了。这样的尴尬故事很少有人记得。印象中,一头银发、精神抖擞的他,丝毫看不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正在冲你微笑,但当你知道他早年同姨妈与表妹的畸恋婚姻、同马尔克斯的拳击故事、同藤森的总统之争,才发现他原来有这么多趣事可作谈资。

如果不是因为诺奖,我们差点儿把这位大作家给忘了。关于这一点的最明确证据,来自上海译文的副社长赵武平:2001年,上海译文原本冲着马尔克斯去见其代理人,但对方不太愿谈马尔克斯的版权,表示等出了略萨再谈好吗?于是,略萨作为中国出版《百年孤独》的条件被签下。

马尔克斯

两个老男人的爱恨情仇

现在我们都一样了。在略萨获奖后,同是拉美文学大爆炸四大主将之一的马尔克斯在第一时间更新了微博:在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隔28年,他的这位老朋友也终于获奖了。

就文学成就而言,马尔克斯和略萨不分伯仲,但是略萨一直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偏偏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我没得呢?略萨曾这样倔强地解释自己从政的原因:因为对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服,想在从政方面同他一比高低。纠结了西班牙语世界两大文豪大半辈子的恩怨情仇远不止这些。略萨有30多年拒绝和马尔克斯说话,原因只有一个:老马送给他一顶绿帽子,这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

1967年,马尔克斯和略萨相识。同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彼此仰慕、神交已久,略萨是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加拉加斯领奖,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两人相见恨晚的同时更是一见如故。他们手拉着手登上同一辆汽车,不停地交谈,几乎将世界置之度外……在秘鲁期间,略萨和妻子帕特里夏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举行了洗礼,而马尔克斯自告奋勇,做了孩子的干爹。

马尔克斯没有想到,这段已被传为佳话的友谊竟然会在一瞬间猛然破裂。到了1976年的某一天,拉美文艺界名流齐聚墨西哥城,参加一部电影的首映式。看完电影,马尔克斯一边招呼着马里奥!一边走向好友略萨,想给他一个拥抱。没想到,却迎来一记重拳!据说,略萨挥拳击中马尔克斯的脸,愤怒叫道:你在巴塞罗那对帕特里夏做了那种事,还敢来见我!帕特里夏是略萨妻子的名字。

这几乎是当代最著名的文友不和事件。英国《泰晤士报》这样评论马尔克斯和略萨之间的恩怨。本为知己,30多年来彼此却横眉冷对,成为拉美文坛一桩谜案。对于那场电影院里打斗的原因,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两位文坛泰斗对此讳莫如深,马尔克斯做得更绝——有人分析认为,他为了不说出当年拳斗的真实原因,甚至一直不肯写回忆录的第二卷!

曾有人把那场影院殴斗归结为政见分歧,但明眼人马上就能猜到,此事与政见无关,只与隐私有关。婚后的略萨依然四处奔波,一次在飞机上偶遇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模特,很快坠入情网,于是抛下妻儿,与其私奔去了斯德哥尔摩。这下帕特里夏不干了,她去找马尔克斯诉苦,老马先把略萨一顿贬损,建议她干脆离婚了事,而后帕特里夏成为马尔克斯家的常客,两人每每在一起探讨生活,聊些家常。马尔克斯有心乘虚而入,帕特里夏也心生爱慕,于是,这爱慕后来变成了暧昧,给略萨戴上了绿帽子。没过多久略萨被空姐甩了,怏怏而归,雨过天晴的帕特里夏将一切和盘托出。后来,就发生了墨西哥城影院里的那一幕,然后就是30多年的沉默,老死不相往来。

姨妈与表妹

作家的近亲结婚史

我一点都不恨马里奥(略萨)。为什么?人的一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宁可不那么离经叛道,少受些困扰和折磨。”——胡莉娅姨妈

略萨的婚史堪称惊世骇俗。哪怕几十年后的今日男女故事也未必如此精彩。

1954年,18岁的略萨正在秘鲁首都利马一所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专业。而32岁的离婚女人胡莉娅姨妈刚从玻利维亚来利马度假,就住在姐姐、也就是略萨舅舅家里。在今天看来,胡莉娅是个标准的美御姐,自然吸引了不少狂蜂浪蝶。为了保护妹妹,略萨的舅妈便采取防范措施,不允许任何一个追求者晚上邀请胡莉娅散步或看电影。在这种情况下,胡莉娅只得请小朋友略萨陪她看电影、散步。就这样,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感情。两人干柴烈火生死相许,但却遭到来自父母和亲人的强烈阻拦,按照他的老友马尔克斯的说法就是,双方的家长们都反对这门婚事,因为害怕他们近亲结婚会生出一只蜥蜴。

像所有冲破世俗的爱情一样,他们历经周折偷偷在离家很远的小镇结了婚,然而,生米煮成熟饭也没有取得父母的宽容,他的父亲得知消息后拿着手枪匆匆赶来,以死相逼。这对恋人不得已暂时分开,胡莉娅姨妈去教书,而略特不顾一切地同时做了四五份兼职,以此向父母证明他不再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他相爱的胡莉娅姨妈过上幸福生活。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略萨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在胡莉娅全身心的鼓励与支持下,坚持不懈地写作,渐渐地得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声名。故事如果只到这里,这一定是一段人人称颂的美满姻缘。

但是,略萨又爱上了他另一个近亲,胡莉娅姨妈的侄女。这个女孩大约十五六岁,那一年,略萨二十七八岁,胡莉娅姨妈三十八九岁。

1962年,略萨的两个表妹,也是胡莉娅的侄女,先后来到巴黎读书,4人住在一起。不久,胡莉娅便发现略萨和15岁的帕特里夏经常眉来眼去,她非常生气,但略萨说她纯粹是胡思乱想。然而有一天,女房东告诉胡莉娅,她经常看见略萨和帕特里夏夜间在楼前亲吻。后来,帕特里夏干脆直接写信给胡莉娅说:我和马里奥之间就是那么回事1964年,略萨终于给妻子写信坦白说:是的,我爱上了帕特里夏,而且我知道这对你来说也不是新闻。无论你使用什么武器,也拦不住我对她的爱。我惟一要求你的,就是放弃这早已经凋谢的婚姻。于是,他和姨妈离婚,娶了表妹。

但是,这事儿还没完。1977年,略萨取材与胡莉娅恋爱、结婚的事实,添加了大量虚构的故事情节,写了第五部长篇小说《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还被改编成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风靡一时。但胡莉娅看后很生气,她的形象被演绎成勾引上进大学生的女人,于是她也写了一本书,取名为《作家与胡莉娅姨妈》。

总统先生

这只是一部小说

略萨幸亏竞选总统失败,否则世界将会失去一个优秀的文学大师。”———北大教授赵德明

南美洲另外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斯图里亚斯,他凭借代表作《总统先生》在1967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总统先生》描绘了上世纪初期,一个拉美国家的一场政治阴谋,阴谋中各色人等如漫画般登场表演,有阴险狠毒贪婪狡诈之徒,有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辈,有卖己媚上甘为走卒之人……

这就是南美洲大陆曾经的现实。1963年,略萨就曾出版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内容写一个秘鲁军事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政治高压和残暴劣政,刻画了独裁者的嘴脸。

他如此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作为一个极端入世,以笔为旗的作家,面对秘鲁当时的黑暗情况,怎么能无动于衷?现年74岁的略萨大半生投身政治,他青年时期就读过军校,加入过秘鲁共产党,也曾在上世纪60年代热烈支持古巴革命。上世纪80年代,略萨带着一句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走向政坛,义无反顾地投入政治的洪流中。

1987年,略萨回到秘鲁组建新政党民主阵线投入政治。1989年,他以民主阵线党主席之身,竞选秘鲁总统,要求推行国企和银行私有化改革。1990年的总统大选中,他一度为声望最高的候选人,然而在1990年的第二轮投票中,他败给了日裔秘鲁人藤森谦也。竞选期间,藤森使出绝招,摘选他小说中的淫猥段落在电台广播,令其保守的选民阵营惊惧至极。1990610日,又因国籍问题被藤森以57%的比数胜出。

这一次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从此远离秘鲁,到西班牙定居。1991年,他正式宣布退出政坛。后来,略萨把自己参政的原因,写成了一本共有20章的回忆录《水中鱼》,书中描写了1989年竞选期间,政客之间无所不用其极的肮脏勾当和阴谋诡计。最后他的感言是:这个世界是由魔鬼统治的,谁介入政治,谁就和魔鬼签了契约。

古代官场失意文豪的命运在略萨身上得以轮回。将略萨介绍到中国的北大教授赵德明在访问西班牙期间的一次演讲中说:略萨幸亏竞选总统失败,否则世界将会失去一个优秀的文学大师。他看见坐在台下的略萨对着他会心一笑。

2003年,时任秘鲁总统的托莱多一度找他回来当总理,他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诺贝尔奖

这只是我的片刻生活

1982

记者:你对诺贝尔文学奖怎么看?

略萨:我做梦梦见的内容总是在女人的床上,而不是拿这个奖。

竞选落败后,略萨的生活归于平淡,整天坐在书桌前写字看书这般的无聊故事如何也吸引不了现代人猎奇的眼球。直到2010107日这一天,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揭晓诺贝尔文学奖归属的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隆德则说,略萨革新了文学的叙事方法,是异乎寻常的叙事者。他相信世界可以改善;他相信,借助小说的力量,可以促使世界改善。而略萨得奖后的感言是:我将会一直从事写作到生命结束。我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会改变我的一切。也许影响的是我的片刻生活。

中国之缘

曾一家人悄悄来旅游

从来没想到我写的故事能到达如此遥远的地方,亦即从我儿时起似乎就构成我梦境中一部分的国家,也是我心目中非现实景物组成部分的国家,就如同我在历险故事中读到的那许多奇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国家一样。现在我知道了,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非常强大的国家。在她的众多的人口中,有一些读者与我共同分享我在小说中创作的那个神奇的世界,这对我花费了那么多时间、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写我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是一种莫大的补偿。

——略萨今年430日写给中国读者的信

1981年,《城市与狗》的中文版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近30年的岁月里,略萨的作品以一种静默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丝毫不逊色于大名鼎鼎的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作品被大家所熟知的或许只有《百年孤独》,而在中国的书店货架上的《绿房子》《胡莉娅姨妈与作家》已经有了数十种版本。

中国文坛一直致力推广略萨作品,例如香港作家西西就曾撰写多篇文章,评介略萨;台湾学者陈长房也曾发表《胸怀八荒的想像:语言魔术师尤萨(略萨)》一文,介绍其作品。苏童、莫言、格非、余华等等,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出一点儿略萨的影子。有文学评论家甚至称,略萨几乎影响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产生和蜕变。

跟很多西方文人一样,中国对于略萨而言,是一个比天方夜谭还要迷人的存在。略萨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读过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还特地将一组涉及文学话题的随笔命名为《中国套盒》。他曾3度访问中国台湾,和三毛等作家餐叙。

199472日,对巴尔加斯·略萨来说这是个奇特的日子。长年分隔天涯的略萨一家八口相聚在北京,一同秘密游览他梦境中的国度的首都。那一次的中国之旅,他不接见任何作家,也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以一个纯粹的异国游人的身份品味了中国古老文明的风韵。略萨和家人游览了长城、故宫,还专程挤出时间飞去上海和西安。简直就是光辉夺目!最后一次的中国行,成了略萨记忆深刻的一段梦想成真

责任编辑:杨婧雯

大家都在关注

400-990-2390

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

学西语,加微信

全国免费服务电话:400-990-2390 北京总部:010-85388066 学校传真:010-85387798

欢迎到校试听咨询:北京市朝阳区金卫路杜仲公园内

北京市朝阳区泓钰培训学校版权所有 2001-2019 京ICP备07032646号

北京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