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何被“神化”?
来源:泓钰学校2015-01-21 12:54您是第位阅读者标签:德国,为何,被,“,神化,”,德国,的,《,
德国的《南德意志报》在2015年1月1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人的德国观——有关德国追求完美的神话》。文章指出,无论是将青岛下水管道的排水成就归功于德国工程师,还是将德国人的厨房描绘成装备齐全的实验室,都不完全符合事实。青岛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其中“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足千分之一。因此所谓的“青岛奇迹”实际上和德国人无关。换句话说,这都是中国人添油加醋编造的德国神话。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德国神话还有很多(如德式阅读,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等),而且在中国媒体上广为流传。笔者在德国生活了十几年,每每看到这样的神话,都不禁哑然失笑,同时也为这等神话能被广泛传播感到不解。心里常常想,中国人为何这么偏爱神化德国呢?
我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的形成有多方面的根源。首先,我国的历史教育突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遭受的各种屈辱,这固然有助于培养中国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同时也消蚀了中国下一代的文化自信。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偏重介绍西方的先进经验。这让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在无意间将西方发达国家塑造成了楷模,并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意识,成为滋生国人崇洋媚外心理的土壤。再次,中国在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近年来媒体连篇累牍对负面社会事件的报道,让国人对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国民素质甚至中华民族是否是优秀民族产生了怀疑。最后,国人制造和传播德国神话可以满足多种心理需求,既能批判我国的社会现实,宣泄对当前现实的不满,还能通过指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增强个体存在的现实感和社会参与感。
另一方面,德国确实是个优秀的国家,具备成为楷模的潜质,符合喜欢寻找榜样的中国人的口味。作为西方的发达国家,德国没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所带来的政治累赘,也因为深刻反省二战罪行清除了纳粹历史的包袱。严谨、认真、诚实、可靠、守时、讲求秩序和原则等国民性格让德国人深受欢迎。德国人在哲学(康德)、文学(歌德)、社会学(韦伯)、科学(爱因斯坦)、教育(洪堡)、音乐(贝多芬)、运动(足球)等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德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和德国企业(奔驰)在全球所提供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德国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在2014年BBC的全球民意调查中,德国被25000名受访者评为“对世界具有最积极影响的国家”。
无疑,德国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国家,但却并非像中国的段子手所说的那样完美。在德国长期生活的人都知道,德国也有食品造假丑闻,火车也会晚点,房价也在上涨,大型活动过后一样会有垃圾满地的情况,也一样发生过踩踏事件。德国人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并非像报道的那样好。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有近十分之一的人是文盲,约750万成年人完全不识字或者基本不会读写。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很少或不给孩子(2-8岁)朗读。PISA调查表明,德国许多青少年的阅读能力都不达标。经合组织在2013年完成的PIAAC调查(成年人能力的国际评估项目)也表明,德国16-65岁的成年人在阅读能力方面在24国中表现平庸,低于平均水平。遗憾的是,这类信息虽然会让画面变得完整,但也让其变得复杂,不便于讲述,自然会被段子手有意无意地忽略。于是,德国神话就这么诞生了,并被不知情的网民广泛传播。其消极影响却很少得到反思。
中国固然需要自我批判的精神,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中国不应该继续塑造甚至编造西方神话来自我矮化,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新,反而容易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让国人继续在心理意识上甘为西方的附庸。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进入中心,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抛弃西方比中国好、处处奉西方为圭臬的自我殖民式认知,重建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学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