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0-2390
前言:中国式人情,更多人是出于无奈,或基于种种功利计算,每天疲于应付,结果往往可能会将自己迷失在各种的社会关系里......而自己内心真正在乎的人和事, 却总在自己种种借口中被忽略被冷落,直到有一天再回首,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那份情,那份温暖......
来德国前,听了很多关于德国的“传说”,虽不至于以讹传讹,但遥远的德国给我的感觉就是冷漠,没有人情味......再说德国的冬天又很冷很长,想象中这一定是个冷冰冰的国度。
来到德国,思维在这个异域文化中沉淀下来,才发现德国与中国到底谁冷谁热,有时还真不好说!
传统的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依恋是深深的流淌在血管里,而且无论何时何地,那颗爱热闹爱指点他人言行的心都是同样的火热!
在国外旅居的中国人,大都很容易见了一面就相互熟络起来,互换联系方式,人与人之间从初识到互相成为熟人或者朋友,可能就是一餐饭的功夫。“一回生,二回熟嘛”,有时候,你还在绞尽脑汁在想,迎面这个跟你打招呼的究竟是自己社会关系中哪一支分系的某某,抑或是亲戚朋友中七大姑六大婆中的某某的表妹或表姐夫,对方已很不生疏地告诉你,某年某月我们曾经一起跟某某某一起用过餐,你忘了?
该场景搬到德国来,大街上、商店里,几个中国人聚在一起逛街消遣,或在一起喝咖啡,喝茶...... 你若刚好坐在旁边,传进耳朵里的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无非是在消磨甚至浪费时间而已。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再累,一个广泛的交际圈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觉得被排挤在社会的边缘。
“没人怎办事呀?”大家都痛恨贪官,可又有多少人会自我检讨一番,没有我们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推波助澜,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攀龙附凤,不少的贪官大概也不会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
国内的朋友们说:连我上幼儿园的孩子,都叮嘱父母要给老师送礼。否则,就会没有小红花,没有奖状。可见这种人情送礼之风之强盛!
反观德国,那又简直是另一极端。
在这里生活过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德国人极度重视个人的自由,哪怕很多夫妻之间都会遵照AA制各自承担自己的费用。个别夸张的,家里一个大冰箱上面格放的是这家先生的东西,下面格子放的是太太的食品,当然食品也是各自掏腰包买的!
同事之间即使已经一起工作了十几年,彼此依然在日常用语中使用尊称您,经常会有已经认识了好几年的熟人、邻居或者同事,不知道彼此的手机号码,因为私人电话号码绝大多数只限于家人和朋友。亲戚之间也不经常互相走动,父母和子女也是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如果你想去拜访一个德国朋友,一般要提前一到两个星期预约,突然的造访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即使不吃闭门羹,主人也会客气的告诉你,你这样做已经妨碍到他今天的计划。大多数德国的年轻人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搬出家到外面住了,即使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也只是偶尔周末回回父母家。
而在德国,基本只有在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圣诞节,才会出现大家庭热热闹闹聚在一起的场面。大人小孩吃过晚饭后,围坐在圣诞树下有说有笑地打开圣诞礼物。
说到礼物,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礼物的内涵远远比中国人概念里的礼物简单了许多,公司上下级之间,送礼因为有贿赂的嫌疑往往成了忌讳。如果是同事之间的聚会,主人并没有在邀请信里写明希望收到礼物的话,客人一般只会买上一瓶酒或者一束花略表心意。如果是朋友之间的聚会,聚的就是感情就是开心,所以送上礼物或许还会增加一些见外的感觉。至于亲戚之间,除了热恋中的情侣会挖空心思去给对方一个惊喜,一般来说,德国人的礼物都是淡淡的,就像他们淡淡的表情。
一些在德国呆了很久的中国人抱怨说,德国人非常的高傲,不近人情,很难与德国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这话也对也不对。因为德国人本身就不像我们中国人,那么喜欢热络,拥有五湖四海的朋友。通俗地说,德国人对待朋友,就和德国制造的产品一样,人家重质不重量。德国人认定了的朋友基本会全心全意的经营和维护朋友的关系。用中国目前流行的标准来说,你向他(她)开口借钱,基本不会吃闭门羹,人家的朋友概念就是这样的!
而我们把自己的微信圈朋友翻出来,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将上百上千的名录挨个想想,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想借点钱周转一下的时候,有几个会拥抱你?
但明明知道这种种的不靠谱,习惯于投桃送李的中国人,还是在人情和还人情的道上疲劳着、辛苦着、无奈着......法律及规章制度一天不完善,欠缺严密的监督,我们的请客送礼,积攒人情的习俗就会不停地发扬光大。而当我们迷失在各种的社会关系里,那些我们自己内心真正在乎的人和事, 就会在种种借口中被忽略\被冷落,直到有一天再回首,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那份情,那份温暖......
责任编辑:学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