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0-2390
我总是比闹钟还要准时醒来。
下床,洗漱,背起书包。嗯,6:03,时间还早——说早,大概也是某些人的晚。但在我可爱的小舍友们在我不小心发出的声响中嗫嚅几声又翻身睡去的时候,我已经扑入清晨的风里了。
我喜欢这样的清晨。当我提着饭堂新鲜出炉的第一张鸡蛋饼,嘴里念念有词的背着德语文章走在校道上时,一股清新的风灌入我的脑中——仿佛昨夜里混沌的思绪造成的死结统统被解开——绕着校道走一圈,和每天都会准时出现的晨跑者打招呼,听着阿姨拿着大扫帚扫落叶的声音,云雀穿过树间的叽喳声响,好不惬意——教室管理员提着一大串钥匙为我打开自习室门,我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就这样开始一个好学的清晨。
阳光透过清晨薄雾向窗内渗入暖意,浅淡而不扰人。被我翻得渐旧的朗氏德汉词典的内页也被照的通透发亮——我喜欢翻词典,一年德语学习下来,厚厚的词典成为我最爱随身携带的物品。电子词典,在线词典都无法吸引我。哪怕只是随便翻翻,有趣的词汇和习语多看几遍,字典符号特殊注记含义研究一下,都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德语和其他外语最大的不同在于,单词的读音足以让你知道它的拼写方式,简单至于又散发出语言本身在表达含义上的独特光彩。翻开词典,从“Jahr”开始往下逐个词条细细追寻,看到的是怎样一个关于岁月的世界啊。时移世易,年月变迁,这些词汇在一手伸向过去的同时也在伸手探寻未来。一本词典的编纂需要宏大的工程,编者力图把德语使用者的常用词汇都收录在内。但我反对把德语词典当作工具书,因为在里面你看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事物的态度等等。一些平淡的词汇,也许就包含着德式幽默。它应该是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德国生活百科全书,而不应只为查找生词而存在。玩转这样的一本词典,一直是我的目标。
作为一名大二的德语专业学习者,循环往复与德语打交道的清晨从未使我厌倦。因为每天都会学到新的东西。在一个清爽明快的清晨里,不需要咖啡兴奋脑子,不需要台灯的人造光热,思路明快,每一篇课文难以理解的点都瞬间被解开,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专属于自己的心得笔记。此外,还能翻翻我钟爱的词典,反复朗读触动人心的德语文章。当你从一个看德文似一堆乱码的一窍不通者,经过一年清晨与勤奋的洗礼,轻而易举的将“durchschnittlich”完美地读出来,朗读德文诗篇时身临其境,你一定能够体会我的自豪感。
于是,在没有课的周末早上九点多十点,当很多人才刚刚坐下来翻开今天工作学习的第一项的时候,我已经合上了书本,几乎完成了一天内工作计划的一大半——脑子已经被过去数小时的热身调整得当,更加清晰了。这时候的我便开始正式使用德语与外界交流。我给一个退休的德国女士回复邮件, 询问她在看舌尖上的中国后有没有新的美食灵感,并过一把解说员的瘾,回答她对于中国以及我所在的城市的风土人情的问题;我也给因为时差还在熟睡的德国华裔女大学生Jessica回复微信语音,告诉她,她最近的的中文表达的进步以及和她聊在大学的体验。如果还有时间,我会去看德国的一些儿童新闻节目,从德国少儿的眼中看世界,看德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以及普及知识的方式,妙趣横生又受益匪浅。
John F. Kennedy 曾经说过,评判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Jessica 曾经跟我说,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她所在的城市的博物馆里静静的待上一段时间,那样可以让她内心平和,陷入沉思。我们看德国的纪录片,都会为拍摄者的独特视角以及追寻真相与学问的执着所感动。我兀自认为,“诗意”一词足以概括这个国家的精神和品格——德国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细细整理,分门别类,然后将它们放进德国土地的每一个角落,让它的国人们去触碰历史的心跳,追寻思想碰撞的火花。用有限的生命寻求永恒的精神家园,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美感?
所以,早起或者晨跑,也是德国人观照心灵的一种方式吧。我的老师有一对年迈的德国夫妇朋友,他们在下着雪的冬天清晨,也要从自家山间小屋出发走上两公里,在雪地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城市里的一群德国年轻人在一夜大风后树叶落尽的清晨穿着冲锋衣在风中奔跑。他们都选择了独特的方式去追寻自己的内心。我忽然想起,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熹微的晨光里思考美学,荷尔德林在清晨柔媚的湛蓝中吟诵诗篇——而当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还沉浸在如水的清晨时,一定也有中华儿女起身,一如诗意之德国人,朝着冉冉将升的太阳在奔跑,或者静坐湖边,整理内心的记忆,然后怀揣着心中的梦想,然后细心打磨自己的技艺,使自身强大,使内心丰盈。这两个相隔甚远的国家里的人们,在这个充满德国式诗意的清晨,带着彼此共同的信念,走到了一起。
而我,在日复一日的“德”意清晨里,一边专研我钟爱的德语,一边朝我想要的梦想,迈进了一步又一步。
责任编辑:泓钰德语